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有3大方面:由于巨核细胞生成减少、巨核细胞生成无效而导致的血小板的生成减少或成熟障碍;免疫性、非免疫性原因而导致的血小板的破坏或消耗增多;脾贮留、血液稀释、血小板生成的调节紊乱等导致的血小板分布异常。
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详细解释:
可由先天性和后天性各种的病因引起。
1、血小板的生成减少或成熟障碍:其主要特点是骨髓中的巨核细胞数量减少或缺乏,如有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时,巨核细胞不能正常地产生血小板,可有巨核细胞的形态异常。血小板的寿命常正常。
(1)巨核细胞生成减少:①遗传性:为范科尼(Fancon1)贫血、TAR综合征。②获得性再生低下:放射因素、化学因素、感染、药物等所致。③骨髓占位病变:如骨髓瘤、白血病、癌肿转移等。
(2)巨核细胞生成无效:①遗传性:如May-Hegglin畸形、Wiskott-Aldrich综合征等。②获得性:如维生素B12缺乏或叶酸缺乏,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。③其他:如DiGuglielmo综合征、白血病前期等。
2、血小板的破坏或消耗增多:在这一类中,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并无减少,且常有代偿性增多。巨核细胞的形态也可正常,幼稚的巨核细胞增多。血小板的减少主要是由于血小板的破坏和消耗增加。血小板的寿命缩短。由于新生的血小板增多,血片中常表现为大形的血小板,与巨核细胞的增多呈一致性。
(1)免疫性:①自身免疫(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):有急性、慢性和继发性(如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等)。②输血后紫癜:少见,由于输血后同种免疫抗体引起。③新生儿紫癜。④药物性紫癜:药物可有免疫性巨核细胞生成抑制或破坏血小板的作用,如奎尼丁、奎宁、磺胺类等药物。
(2)非免疫性:①血管因素:如各种原因并发的血管炎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溶血尿毒症综合征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(如蛇咬伤、外科手术、产科意外、感染、肿瘤)和巨大海绵窦状血管瘤即Kassabach-Merritt综合征。②人工心肺、体外循环。③感染:如细菌、病毒、真菌、原虫、立克次体等感染。④药物:直接破坏血小板,如噻嗪类等。
3、血小板分布异常:体内血小板的数量可并不减少。由于循环血液内血小板的分布异常或在脾脏内截留过多,致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减少。
脾贮留:各种原因(如充血、浸润、感染、肿瘤等)引起的脾功能亢进。
稀释:如输注库存血。
血小板生成的调节紊乱:甚少见,如血小板生成素缺乏症或周期性血小板减少症。
以上各类发病机制可以单独或合并存在。血小板减少可合并有血小板功能障碍。